“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這是人們過去對黑龍江流域生態的描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黑龍江流域生態出現穩中向好趨勢,曾經面臨威脅的黑龍江流域生態得到涵養。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黑龍江同江段。(黑龍江省民宗委 供圖)
2018年5月19日下午,位于黑龍江、烏蘇里江交匯處的撫遠迎來一位“重量級客人”,幾名漁民捕獲了一條重達 1028 斤的鰉魚。“能打到這么大的魚,說明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當地一位老漁民說。這條鰉魚并未成為“盤中餐”,而是被水產部門“特護”起來。近些年,黑龍江省在注重保護生態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特色漁業、休閑漁業、冰雪漁業經濟和稻漁綜合種養業發展,在穆棱、綏濱、愛輝、遜克等地建設現代漁業示范基地和冷水魚繁育養殖基地。持續在密山市興凱湖、撫遠、同江等邊境水域開展魚類增殖放流活動,加快恢復魚類資源,有力地促進了邊境地區漁業的健康發展。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合理利用漁業資源舉辦冬捕節,帶動鄉村經濟發展。(黑龍江省民宗委 供圖)
同江市赫哲族魚展館里養殖的鰉魚,這些鰉魚養大后會放歸自然。
在黑龍江畔,通過網箱養魚做到既保證群眾的收入,又保護好黑龍江的魚類資源。
唱起《烏蘇里船歌》,大家想到的就是我國北方沿江河居住的民族——赫哲族。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
“勤勞勇敢的赫哲人在黑龍江撒網捕魚,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美好的家園……”清脆洪亮的解說聲從黑龍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民俗館傳出,這是講解員尤秀云在為游客們做介紹。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民俗館視察,尤秀云身著自己制作的魚皮衣,負責講解工作。說起當時的場景,每一個細節她都記得很清楚。“我一點也沒緊張,因為總書記就像親人一樣。沒想到總書記對魚皮畫那么感興趣,從魚皮畫的制作到漁具的相關情況都一一詢問。能為總書記講解赫哲族的文化,我感到很自豪。”如今,每逢旅游旺季,尤秀云就更忙碌了,最多時一天給8個旅游團講解。“我不喜歡照本宣科,解說詞都是我自己寫的,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加進去。能夠向游客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我覺得很幸福。”
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民俗館擔任講解員的尤秀云。
這些年來,黑龍江省充分利用界江島嶼和黑龍江流域沿岸田園風光、歷史文化重要遺址以及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等資源,積極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心打造了“追隨總書記腳步”“烏蘇里船歌誕生地”,及“赫哲第一鄉”等鄉村旅游體驗線路。
黑河市愛輝區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富拉爾基達斡爾族南遷廣場上的雕塑反映了達斡爾族在黑龍江畔開墾土地,建設家園的情景。
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好。(黑龍江省民宗委 供圖)
公別拉河,又稱坤河,黑龍江中游右岸支流。坤河右岸的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富拉爾基村為達斡爾族南遷第一站。達斡爾族南遷中,很多人飽受饑餓和疾病的折磨。他們遷移到黑龍江右岸、嫩江之濱,看見水邊上長滿了嫩綠的柳蒿芽,便采摘充饑,結果意外地發現柳蒿芽不僅能充饑,還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達斡爾人對柳蒿芽有特殊感情,稱柳蒿芽為“庫木勒”,后來漸漸衍生出庫木勒節,逐漸形成了對江河、湖泊的保護意識。近幾年來,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注重可持續發展 , 發揮臨江優勢,建成鱘鰉魚養殖基地和掛袋木耳種植基地 , 不僅增加了村民的致富途徑,還保護了綠水青山。
黑河市愛輝區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的達斡爾族群眾發展鄉村旅游。圖為村民用奶茶迎接賓朋。
通過發展木耳等經濟作物實現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圖為黑河市愛輝區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的吊帶木耳種植基地。
1953 年,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經過征求廣大鄂倫春族群眾的意見,鄂倫春族下山,在黑河市愛輝區美麗的刺爾濱河(黑龍江右岸二級支流)與索爾其干河的交匯處建村定居,開始了新生活,他們的定居點因此得名“新生鄂倫春民族鄉”。如今,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迎來了真正的“新生”。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發揮生態和民族文化的優勢,建設特色村寨,推出了“鄂倫春民俗文化”和“北方游獵第一鄉”兩張特色品牌,建成刺爾濱河谷觀光區,打造刺爾濱河流域旅游觀光帶。新生鄂倫春民俗旅游區現已成為國家 3A 級旅游區,文化旅游已成為帶動引領新生鄉群眾致富增收的產業之一。
鄂倫春族傳統民俗文化帶動了鄉村旅游發展。圖為鄂倫春族傳統婚俗表演。
被稱為“山林守護者”的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民族鄉護林馬隊。(國家民委經濟司 供圖)
黑河市新生鄂倫春民族鄉的民居。
位于遜克縣沾河(黑龍江支流)邊上的新鄂鄂倫春族鄉。
坐落在黑龍江省黑河市遜克縣沾河(黑龍江支流)邊上的新鄂鄂倫春族鄉,這里有大小河流 30 余條,水面面積達 666 平方公里。近年來,新鄂鄉不斷加快鄉村綠化美化,大力提升村容村貌。堅持把綠色生態理念融入到鄉村振興建設中,先后獲得“省級文明村”“國家森林鄉村”等稱號。新鄂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民族文化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到這里游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黑龍江流經的各縣、市、區嚴守生態紅線,統籌推進治水、凈氣、降噪、還綠、護田,保護利用黑土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垃圾無害化處理,加快天然氣等清潔能源推廣應用,落實“河長制”,保護重點林區、重點濕地和界江界河,使黑龍江,這條綿延數千公里的河流,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黑龍江的滔滔江水,滋養了兩岸肥沃的土地。
作者:陳濤
資料來源:民族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