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依托東西部協作機制,引進企業,以扶貧車間模式帶動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新華社發
對口支援是“先富帶后富”的典型方式,在消除絕對貧困、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中起著重要作用。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口支援的重點從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移,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1979年,中央批準了全國邊防工作會議的報告,首次提出組織內地發達省市對口支援邊境地區和民族地區。198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國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組織和支持對口支援的職能和要求。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中央關心西藏、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1996年5月,中央確定北京、天津、福建等9省(市)和深圳、寧波、青島、大連4個計劃單列市與西部10個省(區)開展扶貧協作。同年9月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進一步作出部署。此后,對口支援雙方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對口幫扶與合作。
對口支援體現了我國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顯著優勢,也彰顯了中華民族手足情深、守望相助的偉大精神。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歷史的考驗和錘煉中,唇齒相依、患難與共,鍛造了中華民族頑強的生命力、強大的凝聚力、堅強的忍耐力、巨大的創造力。對口支援,是對中華民族意志品格與團結偉力的繼承和弘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二者互為前提、相互促進、有機統一。因此,對口支援不僅要重視基礎設施、民生項目等“物”的建設,也要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對口支援一方面要幫助受援地區補齊在國內經濟統一大市場中的短板,另一方面要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在推動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進程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從人類社會歷史文明進程來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人是推動社會和文明發展的核心。經濟發展不僅是物質問題,也是精神問題。要把發展經濟的過程,變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實現生產要素配置的規模效益和范圍效益。
均衡的文化水平是人的素質提升的體現,是補齊國內經濟統一大市場短板的重要內容。文化認同也是人的素質提升的體現,與文化水平一起構成了當代經濟統一大市場的重要內容。當前,我國整體上徹底擺脫了絕對貧困,但這不意味著“扶智”“扶志”工作已經完成。“智”和“志”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進民族地區實現共同富裕,就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做好新時代對口支援工作,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在人的素質提高上下功夫,加強經濟發展的精神引領。要發揮對口支援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優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各族群眾勞動技能和就業能力,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不斷提高經濟一體化程度,讓各民族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本文系貴州省“研究闡釋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重大專項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貴州深化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和社會幫扶機制研究”(項目號21GZZB07)階段性成果。】
作者:李曦輝 黃基鑫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