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與14個國家接壤,陸地邊境線長2.2萬多公里,其中有1.9萬公里在民族地區。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邊境地區發展,自1992年推進沿邊開放以來,先后實施了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行動、“一帶一路”倡議等。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邊境地區各族群眾國家認同的提升。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實現邊疆長治久安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要深化邊境地區各族群眾尤其是青少年國家認同教育,構建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聯動機制,引導廣大青少年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傳統,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國家安全、社會穩定。
弘揚優良家風,發揮家庭教育優勢。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青少年對于偉大祖國的認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貫穿到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全過程,培育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增強青少年的國家認同,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家長應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升華愛國愛家的情懷。
創新理念方法,提升學校教育水平。一是優化教育內容。邊境地區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引導各族學生更好地接受現代科學文化知識、融入社會、參與到國家建設當中。要遵循青少年心理認知規律,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課程設置、實踐活動,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二是豐富教育載體。要廣泛開展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推動多學科協同合作,全過程全方位貫穿國家認同教育。例如,在地理教學中,從空間上強化陸地和海洋領土主權意識,引導學生樹立國家安全觀;在藝術教學中,通過講授中國畫、書法、陶瓷等傳統藝術,讓青少年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三是完善培訓機制。建立健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長效機制,嚴格師德考核,加強師德監督,重視師德獎勵,形成以德育師的制度環境。要加強師資培訓,全面提高教學水平,特別是把語言文字規范化要求納入學校、教師、學生管理和教育教學、評估評價等各個環節。
整合社會資源。一是優化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國家認同起著重要作用。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社會治理工作,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導責任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二是加強宣傳引導。要堅持正確方向,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針對青少年特點,利用新媒體開辦以國家認同教育為主題的公眾號、視頻號,潤物無聲。三是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等重要活動期間,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開展誦讀、演講、課本劇、書法比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學好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濃厚氛圍。
總之,國家認同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促進家庭、學校、社會教育有效銜接、一體推進、形成合力,引導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作者單位:大連民族大學)
作者:劉瑩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