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被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圖為當地村民在梯田旁直播抓魚。 陳欣波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耕文化是我國農業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不能丟,而且要不斷發揚光大。”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要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傳承農耕文明要保護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并傳承至今,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的農業系統。作為傳統農業大國,我國有許多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自200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啟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來,我國已經有15個傳統農業系統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農業農村部先后認定了六批共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華農耕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保護、傳承和利用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對于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維護鄉村和諧發展、調適人地關系、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廣泛分布在全國各地,民族地區現有6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分別是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云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中國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統;有46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吉林延邊蘋果梨栽培系統、寧夏鹽池灘羊養殖系統、湖南保靖黃金寨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西藏乃東青稞種植系統等。這些遺產類型豐富多樣,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
這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促進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農業文化遺產,民族地區在編制保護規劃、完善保護機構、出臺保護政策、拓寬利用途徑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下一步,要強化系統性保護,從保護、傳承、利用、管理全過程,全面提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能力,助力鄉村振興、文化傳承和生態文明建設。
堅持系統觀念。《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文化景觀、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特點于一身的典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要把構成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環境要素都列為保護對象,實施綜合性的整體保護。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提高系統性保護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水平和能力,全面協調推動保護工作。
融入發展大局。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融入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有助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雙贏。民族地區要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工作有效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部署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之中,在相關規劃中將其作為重點任務,明確目標。
加強精神引領。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全面闡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當代價值,講好中華農耕文明的悠久歷史,凝聚文化力量。深入挖掘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彰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精神。
促進合理利用。在有效保護和提升傳統利用形式的基礎上,推動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深入挖掘鄉村旅游潛力,支持利用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業態,設計和推出具有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和文創產品,豐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形式。
加大宣傳力度。創新表達方式,拓展傳播渠道,廣泛利用新聞報道、專題(專欄)節目、紀錄片、電視劇、動漫、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現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魅力。利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相關培訓、展覽、講座、學術交流等活動,不斷提高社會各界的保護意識。在傳統節日、重大活動期間,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展示和主題展演活動。
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相關部門要統籌協調,完善工作體制機制,加強對接,形成合力,實現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全過程管理。同時,構建社會各界共同參與保護工作的長效機制。發揮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優勢,培養一批農業文化遺產專業人才,加強基礎科學和應用技術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提供專業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
【作者簡介:梁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馬冬梅,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民族學院教授。本文系廣東省普通高校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科研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東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性發展研究”(2019WZDXM031)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梁勇 馬冬梅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