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民族區,亦稱歷史文化區,是尼·切博克薩洛夫在《民族·種族·文化》中提到的概念,是指“一個由于共同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長期交往和相互影響而在居民中形成類似文化生活(民族的)特點的人們居住區?!?/p>
這一概念以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為基礎,切博克薩洛夫認為經濟文化類型是處于大致相同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條件之下的各族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經濟文化相互聯系的特點的綜合體。因此,以相近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居住在相似地理環境的不同民族,可能有相似的經濟文化類型。如果同一經濟文化類型的民族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形成共同的文化區域,便成為歷史民族區(歷史文化區)。
但相比于經濟文化類型強調經濟水平和地理這兩點,歷史民族區這個概念更加強調歷史和民族這兩點??偟脕碚f,首先,歷史民族區與具體各民族的聯系更加密切,會關注到民族的歷史和界限。其次,歷史民族區與語言的關系也更加緊密,歷史民族區內每個民族各自的歷史和相互之間的影響都會體現在語言方面。
歷史民族區在經濟文化類型的基礎上,將人地關系進一步推到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在每一個歷史民族區內各民族有相似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除語言外,似乎很難看出各民族之間的界限。歷史民族區是一個歷史范疇,因此即使有發展變動,也穩定性,無論是從文化特點還是歷史民族區的界限來看,都相對穩定。這種文化區可大可小,例如,西歐可以看作是大的歷史民族區,其中還可以劃分為中歐、西歐、北歐三個歷史民族區;亞洲作為大的歷史民族區,其下又可以劃分為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和東亞等歷史民族區。
編輯:未沫
資料來源:
1. 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
2. 鄧紅,李天雪.對前蘇聯“經濟文化類型理論”的再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