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夜夜婷婷,欧美精品欧美,日韩精品视频免费专区在线播放,国模精品免费看久久久,www.亚洲自拍,天堂久久网,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您好,歡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庫!

全部分類

您的位置:  首頁 > 文字 > 民族語言 > 民族語文概述 > 民族語文簡介  > 詳細頁面

搶救保護民族古籍 弘揚傳承民族文化——祿勸縣少數民族古籍搶救保護與傳承情況概述

來源:云南民族網 作者:李啟君 2019年01月30日 閱讀量: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北部,是由滇入川的“北大門”,境內居住著彝、苗、傈僳、漢等2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15.9萬,占全縣總人口的32.7%,為昆明市三個少數民族自治縣之一,是宋、元、明、清歷朝西南地區最具影響的羅婺部鳳氏土司所在地,也是中國彝族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區位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造就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文化和迥異的民族風情,也奠定了祿勸經久不衰的民族文化勃勃生機。

  少數民族古籍工作在全國全面開展以來,祿勸歷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古籍搶救、保護、整理和傳承工作,在上級省市民族工作部門的鼎力支持和關心幫助下,于1984年底率先在云南省成立縣一級民族古籍整理研究機構,自此拉開祿勸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工作序幕。

  多年來,古籍辦依托祿勸豐厚的古籍典藏和悠久的民族文化,通過深入走訪、普查登記、征集整理、翻譯出版、傳承弘揚等“六個一”舉措,扎實推進祿勸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工作。

  ——建立一支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工作隊伍。1984年,在祿勸縣民委下設少數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聘請祿勸境內4位資深畢摩,加上原民委2位在職在編工作人員,共6位懂得彝文的專業人才從事古籍研究。1992年,因機構合并,改原民委古籍辦為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古籍整理辦公室,為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宗教事務局下屬股所級事業單位,核定事業編制4人,現有在職人員4人。同時積極爭取上級部門經費支持,投入資金,購置了彝文軟件、配置了電腦等辦工設備,改善辦公條件。

  ——打響一場少數民族古籍收集持久戰役。祿勸各民族民間都有相對獨立的生存形態和社會文化,這些民族民間文化以師徒相傳、口傳心授、典籍保存等形式世代傳承,成為祖先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它的主要載體就是經卷典籍。特別是明朝時,彝族土司普嘎阿杜(鳳英)開辦彝文學校,培養畢摩,期間利用“木刻印刷術”印刷了許多文獻。祿勸彝文古籍甚多,內容豐富。現存北京的659部彝文古籍中,出自祿勸的有522部,占79.2%。自從外國傳教士進入祿勸以后,許多彝文古籍流落海外,目前,珍藏于美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丹麥、瑞典等國外的彝文古籍,出自祿勸的占90%以上。古籍辦成立后,專門成立祿勸縣古籍文物搜集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深入全縣16個鄉(鎮),踏上漫漫收集古籍的征程。經過多年努力,共收集彝文古籍378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現館藏的《夷僰祈福經》和譜牒類古籍均屬于孤本,全世界絕無僅有,其余都屬于善本。收集到100多個彝族家支名稱及家譜,彝族諺語格言800多條,彝族古歌150多首,抄寫彝文墓碑34塊。收集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生產生活類文物97件,其中,衣物類24套,單件31件,其中年限較長的有300多年的歷史;實物用具42件,使用年限最長也可上溯到150多年前。

  ——落實一個少數民族古籍安身之所。2009年,在上級民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民族科技樓內改造修建民族陳列館和古籍陳列室,將收集的古籍和生產生活類文物進行編目分類后,分別存放古籍陳列室和民族陳列館。這些彝文古籍和民俗實物對研究彝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及祿勸的民族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少數民族古籍陳列室和民族文物館,已成為保護和展示祿勸縣古老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幾年來,國家、省、市領導及四川涼山彝文研究院、紅河彝文研究院、楚雄彝文研究院等省內外民族文化研究院所及專家學者等前來參觀和調研。

  ——出版一批少數民族古籍翻譯成果。2012年,祿勸縣民宗局聘請2位資深的專家畢摩,對收集到的378卷古籍中殘缺較為嚴重的彝文古籍進行補缺修復,共修復古籍112卷。裱糊補缺殘書約300本,到武定抄寫20本。對鏨字巖彝文石刻和石樓梯鳳氏漢文碑進行拓片、復原。從古籍中選內容比較好、保存比較完整的彝文古籍進行整理、翻譯。經過勤奮工作,編印《民族民間歌曲集》《祿勸彝文單字集》(共收錄單字15600個)、《祿勸彝文古籍目錄》,整理出版《嫩娥少薇》《彝族諺語格言》《鐫字巖彝文摩巖釋譯》《祿勸民間故事集成》《祿勸彝族土司府禮儀樂》《祿武彝族歌謠選》,編印《夷僰榷濮》,印制《彝漢辭典》修改意見稿、《祿勸彝語教材》第一、二、三冊,整理翻譯出版《指路經》《鳳氏家譜》《夷僰祈福經》,2012年,與中央民族大學古籍文獻現代技術應用中心合作,對收藏的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將378卷古籍制作成光盤,形成祿勸《彝文典籍電子文庫》,2015年出版《苗漢辭典》、整理出版《羅婺民族民間古樂選編》,編輯整理《中國彝族祭祖大典》光碟。

  ——推出一批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聯合祿勸縣文體局、昆明市民族電視劇制作中心合拍彝族風情藝術片《納松頗婚禮》,與楚雄電視臺合作拍攝彝族祭祖大典“耐姆”習俗片、拍攝彝族青年男女愛情習俗專輯《彝家篝火情》、拍攝民族風俗宣傳片《圣火傳承》、彝族口碑文學傳承片《道揌》、《彝族酒歌精選集》等一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文藝作品,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鞏固一個民族文化傳承陣地。1998年至2000年間,聯合祿勸縣文體局對祿勸縣民族民間藝人進行普查申報,精選出12名技藝出眾者逐級上報,有2人獲首批命名的高級美術師稱號(全省僅13人),有3人獲第二批民間藝人稱號。2000年,屏山鎮綠槐龍潭山苗族龍紹明,以精湛的蘆笙舞表演技藝,獲得昆明市民族民間舞蹈藝人稱號。根據祿勸彝族傳統禮儀舞蹈編排的“羅婺神鼓”,在2003年、2004年第五、六屆“昆明國際文化旅游節”上,榮獲兩屆國際民族民間鼓舞大賽銀獎。從2007年開始,舉辦彝文培訓班6期,傳承人培訓班5期,同時,在老年大學、民族小學長期舉辦彝文讀書班,不斷充實壯大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承隊伍。2015年,祿勸縣委組織部授予古籍辦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傳承基地并掛牌,2016年中央民族大學授予古籍辦古籍文獻實習基地并掛牌。

  回首走過的路,祿勸古籍整理工作已經歷了從初始起步、求索進取、穩步推進的發展階段。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祿勸縣民宗局古籍辦將以這次會議為契機,深入貫徹落實好這次會議精神,認真學習借鑒先進經驗和做法,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積極探索實踐少數民族古籍整理新路子,抓住搶救、整理、傳承這個根本任務,不斷推進祿勸民族文化事業再上新臺階。

  

出處:云南民族網(原來源:民族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圖或來源標注錯誤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