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促進農牧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牧民富裕富足。要完善沿邊開發開放政策體系,深入推進固邊興邊富民行動”。這一重要論述,為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人地關系是對人類或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和人文)之間關系的描述。土地為人們提供棲息之所、生存之源,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產生依戀,基于對該地特定物質條件的依賴,并因生存經驗和生活體驗的長期積累而形成了人生價值的依附。構建穩定、持久而充滿活力的人地關系,是鄉村振興的應有之義。我國邊疆民族地區具有獨特的資源稟賦,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是激發其內生動力,提升自我發展能力。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天保鎮天保村,生活著漢、壯、苗、瑤、蒙古5個民族。如今的天保村,正在經歷著“焦土”變“沃土”的蛻變,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2020年5月,麻栗坡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順利脫貧摘帽。今年9月,天保村被命名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邊境聚落的美好生活: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人類在某一片土地上棲居,形成聚落。因此,“聚落”一詞也具有“固定于土”的含義。聚落具有顯著的人文地理色彩,不僅是人們與特定自然環境進行交換的產物,也體現著某一群體的具體生活方式。聚落將人們“扎根”于土地之上,人們也通過聚落賦予土地豐富的意義,使某一片特定的土地成為“家園”。家園承載著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對未來的期許。可以說,建設美麗家園,是人們對美好生活最為淳樸的表達和實踐。
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是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也就是說,要開展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提升鄉村聚落形態。2015年,云南省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簡稱“沿邊三年行動計劃”),天保村委會老寨村被列為試點建設村,整合利用專項資金871萬余元,掀起建設生態宜居美麗家園的熱潮。
按照云南省政府提出的“五通”(通路、通電、通水、通廣播電視、通電話互聯網)“八有”(有合格村級活動場所、有合格衛生室和村醫、有宜居生活環境、有抗震安居房、有高穩產農田地、有經濟作物、有商品畜、有勞動技能)“三達到”(貧困發生率下降達到一個較低水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或超過所在縣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達到或超過所在縣市平均水平)的要求,麻栗坡縣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底蘊,把老寨村作為“紅色旅游新村”和“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打造建設。建設項目涵蓋抗震安居、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升、村寨環境整治、勞動者素質提高等六大工程31個子工程。
2016年,老寨村開始統一規劃重建。通過政府補助、貼息貸款和自籌資金相結合的方式,老寨村家家戶戶蓋起了灰頂黃墻的兩層小樓。房前有小花園可種花草果蔬,房后有小院子可以養雞養鴨。在村外不遠處,還集中建蓋了豬舍,既為村民保持飼養家豬的傳統創造了條件,也達到了保持村落和家居環境衛生的目的。建設任務完成后,老寨村水、電、路、廣播電視、電話互聯網全部通達,實現雨污分流、綠化美化,營建出生態宜居、村容整潔、生活便利的鄉村人居環境。2019年,老寨村被文山州命名為“最美民族村”。村居環境的改善,極大提升了村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了村民把家園建設得更加美麗的熱情。
通過對老寨村建設的考察,我們可以總結出一些基本經驗。比如,在村寨總體規劃中尊重村寨的歷史記憶、文化傳承,注重增強村民對村寨的認同感;在具體的設計中,重視村民的實際需要和鄉村生產生活需要;在村寨建設和管理方面,強調村民參與、保障村民合法權益,凸顯村民在鄉村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老寨村不僅做到了“留住人”,也正在呈現出“吸引人”的發展態勢。
土地的多元利用:找準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
土地是人們的生存之源,農民從土地里獲得生存所需的物質資料,他們與土地的關系是最直接的,也是最親近的。農民在土地上的勞作和生產不僅帶來了物質財富,還傳承著記憶、創造著希望,進而成為個體人生價值的表達方式。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正在賦予土地新的價值和意義,進而改變著農民與土地的關系。
天保村傳統生計模式以種植業為主,包括稻谷、玉米、花生、大豆、薯類等農作物,除了滿足村民基本的糧食需求外,盈余部分多用來飼養豬、雞等,僅可滿足家庭生活所需。要促進經濟發展,就要轉變生計模式,改變人們因為土地的利用而形成的固有社會關系。天保村充分尊重村民利用土地的主體性,鼓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
今年5月,天保村部分農戶發起創辦麻栗坡縣友緣農業專業合作社,當時有入社農戶152戶,帶動非農戶350戶。合作社秉承“民辦民管民受益、同心同德同發展、攜手并肩創效益、富社富民富大家”的發展理念,撬動集體經濟的力量,增強個體農戶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推動生豬養殖、草果、香蕉、釀酒、紅色旅游等產業的發展。天保村還加強招商引資,為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例如,從浙江引進企業在老寨村種植百香果,不僅使土地的經濟價值大幅增長,還有力推動了村民在地就業。
天保村努力突破以傳統種植養殖業為主的土地開發模式,積極跟隨農業龍頭企業標準“領跑者”,融入縣域農業全產業鏈。麻栗坡縣基于本地自然條件和傳統種植經驗,經過調研后,確定以魔芋作為“一縣一業”主導產業,大力發展“魔芋經濟”。麻栗坡采取“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組建了農業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鼓勵各鄉鎮或村委會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支持農民家庭種植,以“訂單農業”的模式為種植戶解除后顧之憂。截至今年7月,全縣種植魔芋8100余畝,建成麻栗坡邊境經濟合作區鄉村振興示范園。示范園不僅推廣和發展優質珠芽魔芋種植,還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邊境貿易,積極打造集生產示范推廣、產業孵化、落地加工、科普培訓、旅游觀光、物流信息公共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依托示范園,天保村建起了魔芋加工廠,陸續接到了外地多家企業的訂單。魔芋生產線使用生物顆粒做燃料,最大程度減少污染,努力實現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
天保村的實踐說明,要找準實現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比如,基于資源稟賦,主推本地具有經驗和技術積累的產業,降低進入門檻和成本;基于發展條件,將農業、文旅、貿易有機結合,促進產業協同發展;基于比較優勢,利用區位條件,開拓境內外資源和市場。
紅色資源的創新利用:賡續紅色血脈,創造經濟效益
在邊疆地區,土地不僅是各族群眾的生活家園,更凸顯著國家主權的神圣意義。在這里,“家”與“國”更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們與土地的關系彰顯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邊疆各族群眾為守邊衛國作出了巨大奉獻和犧牲,為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推動邊疆地區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麻栗坡是“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老山精神”的發源地,紅色是這片土地的底色。“以游促教,以教促游”,紅色旅游與紅色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009年,云南省確定麻栗坡為五大特色沿邊開放旅游區之一,天保旅游小鎮建設被納入《云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及改革規劃綱要》。2013年,麻栗坡縣提出打造“英雄老山圣地”特色名片,以“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老山精神、發展紅色旅游、促進民族團結”助推地方發展。近年來,英雄老山圣地4A級景區、“老山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現場教學基地、全國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建設持續推進,老山干部學院、國防大學老山教學基地、云南省社會主義學院老山教學基地先后建成。
天保村緊緊圍繞“景區紅、民族富,共謀發展小康路”的發展目標,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以旅促農,帶動當地群眾增收。同時,吸納當地各族群眾在景區實現就近就業。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當地群眾既是參與者,也是獲益者。天保村的實踐說明,紅色資源具有重要的價值,不僅是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也是可以持續增長的經濟效益,而且這兩者是可以相互轉換、相互增益的。
(作者單位:云南大學。本文系云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課題《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案例研究——以文山為例》階段性成果。)
作者:朱凌飛 王燕 何晨菡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