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帳號或密碼錯誤
中華民族
民族地區
民族經濟
民族語言文字
民族歷史
民族服飾
民族飲食
民族建筑
民族風俗
民族節日
民族文學
民族藝術
民族工藝
民族教育
民族科技
民族傳媒
打磨秋、蕩秋千、捉稻花魚、賞歌舞、喝哈尼燜鍋酒、參加長街宴......今年夏天,北京游客李銳一家在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暑假。“我們既欣賞了聞名世界的紅河哈尼梯田,又體驗了哈尼族文化風俗,這次旅行度假——真值!”李銳說著豎起了大拇指。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到紅河縣觀賞哈尼梯田。如何利用好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助力脫貧攻堅,成為擺在紅河縣委、縣政府及各族群眾面前的課題。
試水農家客棧,
打消群眾疑慮顧慮
紅河縣寶華鎮是個多民族聚居鄉鎮。2012年起,紅河縣委、縣政府開始動員當地群眾發展鄉村旅游,扶持鄉村旅游示范戶50家。但因當時交通、景區配套設施及相關扶持措施未跟上,這些“吃螃蟹”的農家樂年入住率甚至達不到5%,最終以失敗告終。
2014年10月,紅河縣政府依托哈尼族最大的民間節日——十月年,在甲寅鄉舉辦“紅河哈尼長街宴”活動。活動當天, 來了3萬名游客,超出預計游客量的10倍,大量游客進入嚴重暴露了當地接待能力不足和道路設施問題,甲寅鄉出現了大面積塞車現象。
“甲寅大塞車”讓當地看到了紅河旅游發展的短板,也看到了鄉村旅游的巨大需求。
吸取教訓,紅河縣委、縣政府把改善交通、提升景區配套設施放在發展旅游經濟工作的首位。同時,將“推動群眾發展鄉村旅游”的工作思路,改為“引導群眾發展鄉村旅游”,以調動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此外,當地開始籌劃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還制定了“要有衛生間和熱水,體現民族特色”的客棧建設標準。
調動群眾主觀能動性,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紅河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陳永貴,是哈尼族農家旅游發展的推動者之一。早在2013年,時任紅河縣旅游局局長的陳永貴就向寶華鎮龍瑪村村委會主任表示:只要龍瑪村的客棧營業,便可對客棧支持3萬元。可時過一年,龍瑪村客棧仍無動靜——村民對開客棧充滿疑惑和顧慮,僅客棧必需設置衛生間一項,就讓群眾接受不了:怎么能把廁所建在家里呢?
為打消群眾顧慮,陳永貴一咬牙,動員自己在龍瑪村的家人帶頭建客棧。2014年,陳永貴的家人貸款了68萬元,在母親的主持下開建“田畔人家”客棧。2016年元旦,“田畔人家”與李威的“龍瑪客棧”先后建成營業。
“我對大家說,城里人稀罕的就是鄉下風景、生活和悠閑。”陳永貴說,“我讓家人帶頭做客棧,就是要告訴大家,客房要怎么設計,客棧要怎么管理經營,服務標準是什么。”
鄉村旅游合作社,
創脫貧致富新模式
李銳一家參加的是哈尼村寨龍瑪村舉辦的“村長有請——紅河縣寶華鎮龍瑪村邀您慢悠撒瑪壩”活動,這樣的活動龍瑪村已連續舉辦了3年,龍瑪鄉村旅游合作社也運營了兩年。
歷史上,哈尼族沒有經商傳統,客棧如何經營、吸引客源,都要摸索。“客棧經營第1年確實辛苦,人們根本不知道龍瑪村,更別提來旅游了,宣傳也全靠朋友在微信上傳播。”陳永貴說。
1年后,“田畔人家”入住率達到了20%,這讓陳永貴一家舒了口氣。客棧只有盈利了,才能帶動更多村民投入到鄉村旅游發展中。龍瑪村最早開辦的“田畔人家”與“龍瑪客棧”,也成了村里“脫貧致富帶頭戶”“鄉村旅游合作示范戶”。
如今,龍瑪村已有6家客棧,且都加入了龍瑪鄉村旅游合作社。合作社制定了一系列“規矩”:合作社一致對外宣傳,協同分配客源;共同組織長街宴及歌舞表演,按時令向游客推出插秧、捕魚、收稻等特色體驗;客人離去時,客棧向客人贈送一斤竹簍裝紅米,竹簍上貼好二維碼,方便游客二次購買……
李威兼任合作社理事長,他介紹道:“僅憑一家之力,根本做不起長街宴和歌舞表演。客人可自由選擇入住客棧,但每天主餐由幾家輪流負責,做飯的做飯,做導游的做導游,家家受益。”
游客得到了最佳旅游體驗,合作社成員互相借力,彼此間也形成了默契。“只要一家來客人,所有桌椅都拿到他家去。如果有客人提出換客棧,合作社成員就會推薦符合客人需求的其他客棧。”合作社的出現,令每家都可通過不同形式參與其中并獲利,也避免了惡性競爭。
陳永貴算過一筆賬:擁有3至4間標準間的客棧按25%的年入住率計算,去除成本,客棧一年至少收入2萬元,而經營者只需付出一年1/5的時間成本。其他時間用于勞作,老人、兒童得到了妥善照顧,自產的稻米、燒酒、禽蛋等也有了銷售平臺。龍瑪村共有68戶村民,如果有15戶經營民宿,那么,村寨生產的稻米以及雞、鴨、魚、蛋等產品可全部在本村消化,同時,也為村里老弱者提供了打短工的機會。曾經是村中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借助養殖及打短工實現了脫貧。
鄉村旅游升級,
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打頭陣
近年來,紅河縣在保護哈尼梯田的前提下,對哈尼稻作系統進行深入挖掘,發展了“稻魚鴨”綠色高產高效綜合種養模式,增加農業產業附加值。建設稻魚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基地、梯田稻魚綜合種養觀光體驗區。在哈尼梯田核心區,實施美麗家園、傳統村落整治、村莊民居修繕等項目建設。
紅河的山更美了,水更清了,人的笑容也更甜了。
此外,政府針對哈尼族農耕文化、口頭文化、歌舞文化、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的普查、挖掘、收集,整理創作出以哈尼古歌為代表的一批民間文藝作品。當地政府還從政策、資金、管理等方面支持鄉村旅游發展,舉行大型民俗展示“開秧門”儀式,舉辦哈尼族長街宴,開展民族服飾大游行、文化旅游節等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八方來客,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和口碑度,各族群眾的錢袋也隨之鼓了起來。
“田畔人家”的改進和擴建,一直沒有停止。“游客需求從農家樂到鄉村客棧、到民宿,一路升級,我們做鄉村旅游的思路也要不斷地跟進,將哈尼族文化元素融入客棧,為游客提供融入性體驗。”農家樂升級為民族特色民宿,龍瑪村成了紅河縣的鄉村旅游開發示范點。
目前,寶華鎮全鎮有客棧及農家樂28家,并以每年3至5家的速度增長。寶華鎮計劃在今后的3至5年內,打造完成5至6個接待能力完善、各具特色的旅游村寨,通過成立鄉村旅游合作社規范村寨旅游,組建寶華鎮行業協會,規范提升全鎮旅游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致富,這是紅河交出的一份農家旅游實踐成績單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