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夜夜婷婷,欧美精品欧美,日韩精品视频免费专区在线播放,国模精品免费看久久久,www.亚洲自拍,天堂久久网,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您的位置:  首頁 > 民族節日 > 傳統節日  > 詳細頁面

從“上巳節”到“三月三”

來源:中國民族報 作者: 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發布時間:2020年06月01日 瀏覽量: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時任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的王羲之邀請謝安、孫綽、孫統等41位文人雅士聚于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褉。他們臨流浮觴,飲酒賦詩,歌詠抒懷,得詩37首,結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作序,這便是名垂千古的《蘭亭集序》。這次被譽為“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蘭亭集會,其實是一次節日集會,這個節日就是上巳節。

  上巳節起源于先秦時期,形成于漢代,它的得名源于過節的時間。我國古代采用干支紀日法,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魏晉以降,上巳節的節期相對固定在每年夏歷的三月初三日,因此上巳節又稱“三月三”。

  關于上巳節的由來,學界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源于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也有說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日子。相傳三月三是軒轅黃帝的誕辰,中原地區自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祓禊是上巳節最重要的習俗活動,也是眾人都熱衷參與的戶外活動。祓禊,即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東漢著名學者蔡邕有一篇《禊文》就描寫了當時人們紛紛到洛水邊祓禊的盛況,所謂:“洋洋暮春,厥月除巳。尊卑煙騖,惟女與士。自求百福,在洛之涘。”

  三月初三,此時正逢春暖花開,風景秀麗,人們并不滿足于僅在水邊清潔洗濯,而是發展出包括踏青、浮棗等在內的諸多活動,從而借著祓除不祥的名義,將上巳節過成了春天的狂歡節。早在漢代,富貴之家就已在郊外水邊張設帳幕、擺下美酒佳肴,邊飲酒邊祓禊。不僅如此,大家還紛紛向河里投棗,以至河水都變成紅色;又向河里倒酒,以至河水都泛著濃濃的香氣……女子們“戴翡翠,珥明珠,曳羅袿,立水涯”,自然令人賞心悅目;而男子們“冠高冕,曳長裾,坐沙渚,談詩書,詠伊呂,歌唐虞”,也稱得上雅致的風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巳節更加流行,而且形成曲水流觴的習俗。文人們追求風雅情趣,不僅在祓禊時飲酒,還要賦詩。著名的蘭亭集會就采用了這種方式?!扒庇械氖翘烊坏牧魉灿械膩碜匀斯ぴO置,魏明帝曾經在洛陽御苑天淵池南設置“流杯石溝”,當是最早的人工曲水,專用于上巳節流杯飲酒,大宴群臣。此后,宮廷建筑中多有此設置,今天在北京故宮和圓明園中還可以看到它們的遺跡。為了增加上巳節的娛樂性,又因為上巳節和水密切相關,當時的人們還發明了許多水上器具。史載隋煬帝曾讓大臣設計制造“水飾”72種,均是用木頭雕刻而成,其中的木人“長二尺”“衣以綺羅,裝以金碧”,又雕刻了許多禽獸魚鳥,且都能活動,令人嘆為觀止。

  到了唐代,上巳節成為三令節之一,更是將這場春天的狂歡推向高潮,時人有詩云:“三月初三日,千家與萬家。蝶飛秦地草,鶯入漢宮花。鞍馬皆爭麗,笙歌盡斗奢……”但宋元以后,上巳節日漸衰落,一方面是由于水邊祓禊的原始意義逐漸消失,另一方面是因為清明節在唐代興起后迅速發展壯大。清明節在時間上與上巳節相近,而在活動內容上更為豐富,于是逐漸出現上巳節合并融于清明節的趨向。

  上巳節歷史悠久、淵源深厚,雖然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著許多傳統習俗,如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河南新鄭舉行的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盛大莊重,儼然已成為中原根脈文化的亮麗名片。而一些少數民族,更是將“三月三”過得有聲有色,因而也就有了黎族三月三節、畬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壯族三月三和報京三月三等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各民族在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節日內容和形式也日漸豐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點、民族特色的文化節慶品牌,這正是各族文化交相輝映、中華文化歷久彌新的生動體現。

  作者:  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

  資料來源:中國民族報

 

上一篇:
下一篇: